今日头条王文志(张文志个人资料)

个人学习 25 0

今日头条王文志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_记者的看家本领,是做好舆论监督报道的基本功。

采访要“身入”“心到”。从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我三次深入到海拔4200米的祁连山木里矿区,克服严重高原反应,假扮成煤贩子等角色,打入煤矿司机微信群,隐藏在多辆木里煤矿施工运输车内,冒着危险多次进入矿区暗访查证,拍摄到详实的非法采煤现场图片和视频作为证据。

采访既要“实查”也要“深究”。针对木里矿区长时间、大规模非法开采问题,此前也有媒体报道,但非法采煤问题依旧严重。2017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查青海省,当年兴青公司非法采煤近百万吨。2019年7月第二轮中央环保督查青海省,督察组下沉天峻县督查,兴青公司的开采停了数天,督察组离开的次日即恢复非法开采,当年兴青公司非法采煤一百万吨。我拿到该公司当年11月26日至12月29日的《挖机挖煤结算表》,显示10台挖掘机合计产煤万吨。

在稿子里,我就提到了“在历经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和青海省叫停木里煤田内一切开采行为、开展生态环境整治的背景下,兴青公司在木里聚乎更煤矿的非法开采也未受到撼动,时至今日其打着修复治理的名义仍在进行掠夺式采挖,生态旧债未还又添新账。​”

除了深挖,报道也要“留有余地”。记者做监督报道要时刻准备着“战斗”,尤其是文章发完后,“战斗”往往更激烈。这就要求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尽量多的掌握证据和资料,在发表的稿子中不一定把所有了解的事实都披露出来,为应对发稿后被监督对象“反弹”留有战斗的“本钱”。

少埋怨多努力

现在业界有一种论调:“舆论监督环境不好”。很多媒体和记者由此对监督报道敬而远之。作为一个活跃在一线的调查记者,我有感触,但并不完全认同。很多时候,不能总抱怨“舆论监督环境不好”,而是先问下自己有没有去奋力争取?从“_严令禁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个出发点去做舆论监督,就会感觉空间很大,就能做出有影响力的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参考报获得了9次中国新闻奖,其中舆论监督报道有7篇,我获得了6次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都是舆论监督报道,并且有幸获得长江韬奋奖。

舆论监督报道需要我们去努力争取,不断在坚守底线和边界的情况下去探索和努力。现在优秀的舆论监督作品不是多了,而是很稀缺。

我个人认为,当前主流媒体舆论监督面临着“供给侧”调适,主流媒体从事舆论监督报道有利于党和国家公信力。当前,在某些事件上,缺乏约束的“自媒体”声量有时候反而更大,“自媒体”要的是流量,它不管舆论是否混乱、是否具有建设性。

今日头条王文志

央企华润集团以畸高价格收购山西金业一个无证废弃煤矿,该煤矿沦为当地农民放羊场,涉嫌重大国有资产流失。为了拍摄这个场景,我跟在煤矿门外躲着等了整整一上午。那天出门的时候天还晴着,后来下雨,拍完那张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浑身湿透了。

2014年6月,我们得到山西太兴铁路项目存在工程严重质量问题的线索后,为了挖掘事实真相,多次赴山西,顶着烈日沿太兴铁路穿行于晋西黄土高原和吕梁山区村镇,与举报人在现场多个施工点求证、还原工程偷工减料场景。为寻访目击证人,我们白天在工地沿线奔走,夜宿路边小旅店,一个采访过程下来,胳膊都被晒得爆了皮。《山西太兴铁路被指偷工减料 工程院士呼吁请深查》一稿发出后,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此稿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调查报道往往涉及问题的揭露,采访时常常会遭遇对方的极力阻挠,甚至谩骂、威胁和恐吓。这些年,我被恶意告状甚至是诬陷,先后就不下10次。

我们因为做调查报道,多次接到威胁电话。有一次,被批评方雇佣的黑社会人员面对面扬言:“你信不信我让你活不过3天?把你绑到山西一个偏僻村庄,找个废弃的煤井一扔,几百米下去,谁都发现不了。“这几年,我的车至少被砸过3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当然要学会保护自己,但更要坚信“邪不压正”。我做的好几个调查报道,最终导致直接和相关责任人被判有罪,或受到调查和控告,都是坚持和博弈的结果。

今日头条王文志

“十八大”以后,中央出了“八项规定”。2012年下半年以来,中央聚焦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四风”一向被老百姓深恶痛绝,反“四风”离不开媒体的舆论监督。作为记者,只有秉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敢于触及热点问题,才能采写出既体现中央精神,又贴近实际的力作,实现舆论监督社会效应的最大化。当时我们想在这个方向筹划做一篇典型报道。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得知北京的北海公园有一个名叫“乙十六”的高档会所,私密性很强,只服务于高端人群。我就跟同事说了这个事,探讨后有一个共识:一些优质、稀缺的公共资源正沦为权势和资本的附属品并滋生腐败现象,公众对此普遍感觉不平和焦虑,“乙十六会所”是个值得深入挖掘和剖析的典型。

我跟同事肖波开始调查“乙十六会所”,发现不仅在北海公园,在地坛公园、红领巾公园等稀缺公共场所,也有“乙十六”的身影。稿子发出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中央有关部门迅速制定相关规范,部署“会所歪风”专项整治。从北京市开始,全国各地一大批会所,首先是风景名胜区域内的会所宣告关门或转型。这篇报道发挥了舆论监督的威力,抓住“乙十六会所”侵占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突出典型,揭露公益价值被粗暴地商业化“变现”的现实,成为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观察样本,为集中整治行动和制度化治理措施的出台,做了直接、有益的舆论推动。这个报道当年获得了当年“中国新闻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