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生医生的科普号
2019年10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94岁的钟世镇院士应邀在“礼赞共和国 追梦新时代”院士报告会上分享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人生感悟,向年轻人讲述他的科研之路如何与祖国的科研需求紧紧相连。
他说:“我这个‘90’后教师,经历过时代变迁,在伟大的中国_领导下,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之路,见证了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历程。”
60岁成为教授,72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76岁倡导并承担“数字人”研究计划,80岁参与载人航天工程项目……从求学到科研探索,他的每一次选择都与时代环境、与国家的科研需要息息相关。
开始从事“数字人”研究时,钟世镇面对新技术带来的难题与考验,始终保持着迎难而上的积极工作态度。他能够熟练操作电脑,输入法是根据他的发音做的专用“钟氏编码”,连讲学用的PPT都是他亲手完成。
他说:“在近70年的从教生涯里,我教过的学生有几千人,我不是‘名师出高徒’,而是他们‘高徒捧名师’。”谦逊、乐观始终是钟世镇的人生底色。
对于当代年轻人,钟世镇给出寄语:“将来要走的道路,会有崎岖不平,坎坎坷坷,难免有挫折,这是对人生的一种锻炼,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准备走坎坷不平的道路,立志在岗位成才,无论在任何岗位上,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学会思考分析、不断创新,就能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原文链接:
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3&from=timeline×tamp=1590331616&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isappinstalled=0&utm_medium=toutiao_ios&use_new_style=1&req_id=DBA&group_id=6830399835753939463
上一条:【南方+】大爱!广东与拉美地区友好省州分享抗疫经验
下一条:【腾讯医典】 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护士卢俊:武汉抗疫让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梅州今日头条医生简历
1925年9月,钟世镇出生在广东梅州五华县。读高中时,无数年轻人受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抗日口号的感召投笔从戎。怀抱着上阵杀敌的参军梦,正在上高二的钟世镇报名加入了抗日青年军。
紧张的新兵训练、频繁的调防,让钟世镇无暇思考个人的打算。他还没来得及上前线,抗日战争就胜利了。抗日战争胜利后,钟世镇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进行认真地思考。
“我们参军目的就是抵御外敌,战争胜利了,我就想继续读书。”这时,思乡心切的钟世镇想起了中学时代就互有好感的女同学古乐梅,“那时候我们还没有明确恋爱关系,只是_胜利了,想她了,才写了这封投石问路式的问候信。”
得知古乐梅考上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后,钟世镇决定追随她的脚步,报考中山大学。后来古乐梅成为了钟世镇的夫人。
钟世镇(左)与古乐梅合影
确定了自己的人生伴侣,还要明确今后的事业道路。大学五年级时,由于师资紧张,学校安排尚未去医院实习的钟世镇担任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的实习助教。
这一刻的选择决定了钟世镇此后一生的事业。“我原以为自己会成为一个救死扶伤、刀到病除的外科医生,没想到从此要和尸体打交道。”
梅州今日头条医生简历
除此之外,钟世镇最瞩目的科研成果,当属“数字人”研究。
所谓“数字人”,即在电脑里合成的三维人体详细结构,全部数据来自真实人体。
2000年左右,美国国立图书馆设立了虚拟的人体结构数据库。“我们黄种人和白种人的体质结构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直接引用他们的数据,所以我们要自力更生。”于是,钟世镇发起了“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的相关研讨会,开始了863计划的“数字人”研究。
钟世镇在查看人体标本
2003年,钟世镇的课题组完成国内首例女虚拟人的数据采集,把一具标准女性人体标本从头到脚平切成8556个人体横断面。此后,又完成了“中国数字人男一号”的切片工作,最薄的切片只有毫米。每切下一片,就用高效数码相机和扫描仪拍照,然后转化成数据,输入电脑。
我国的数字人研究和国外相比有20多项创新,其中最显著的成果是首次将血管灌注技术应用于数字人建模。相较于美、韩数字人只能看到骨骼和肌肉,我国数字人能清晰地看到血管,这都得益于钟世镇对血管铸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他们采用立式包埋、立式切削,同时人停机不停地不间断切削,保证了数据的精准度,使数据分辨率在国际上处于先进地位。
“数字人”的诞生引起轰动,有了数字医学的帮助,外科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数字资料,在实际手术前用鼠标代替手术刀先做一次演习,或根据人体特征点制作手术夹具,提高外科手术的准确度,该技术目前在脑科与整容外科均有应用。另外,在汽车制造、航天技术、服装设计业也将可以利用数字人的研究成果助力各种实验和研发。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员杨利伟乘返回舱在内蒙古预定地区安全落地。着陆看似平稳,座舱触地的瞬间带来的震动却让杨利伟的脊柱“苦不堪言”,这一反馈被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为解决这一问题,南方医科大学派出了钟世镇和他的团队。
2004年9月,钟世镇带领的南医大数字人课题组参与了“返回舱非正常着陆冲击试验”等课题的研究,设计并制造了着陆冲击塔和多次冲击座椅,完成了非正常着陆的冲击实验和座椅的改进。杨利伟乘坐的1∶1返回舱实验座椅,至今还摆放在学校的展馆里。
钟世镇在南方医科大学人体博物馆接受访谈的照片(左起钟世镇,张晓红)
谈到数字医学技术对载人航天领域的贡献,钟世镇表示,既要有优秀的“领头雁”,更要有众多的“孺子牛”,航天医学研究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