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于留学生的情况(釆访有关疫情中的留学生)

个人学习 42 0

今日关于留学生的情况

由于这两种签证持有人数量过多,澳洲政府本月早些把留学生的工作期限从7月份的4年、5年和6年限制为2年或3年。

然而,澳大利亚第二大、增长最快的主要群体——印度学生——将不受新规则的约束。

迪肯大学国际教育研究员Ly Tran称,澳大利亚对国际学生和毕业生的“偏见”正在加剧。

Tran声称,缩短PSWR既不能帮助国际毕业生获得他们所需的工作经验,也不能帮助缓解高技能职业中存在的技能短缺。

Tran 还批评了移民战略将临时毕业生签证 (TGV) 的最高合格年龄从 50 岁降低到 35 岁的建议,他认为这阻拦了大批技术人才来到澳洲。

不过,也有人认为,留学生毕业生并没有填补了澳洲经济中的重要技能缺口,也没有增强澳洲的技术基础。

根据Sky News记者Tom Connell绘制的下图显示,拥有学士学位,毕业3年后仍留在澳洲的留学生中,有51%从事低技能的的 4 级或 5 级工作:

最新的毕业生成果调查(GOS)也证实了这些发现,该调查显示国际毕业生的就业率、参与率和中位收入远低于国内毕业生:

令人担忧的是,澳大利亚三大留学生来源国——中国、印度和尼泊尔,在全职就业方面的劳动力市场结果都很惨淡:

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持续下去,因为阿尔巴尼斯政府今年与印度签署了两项移民协议,其中包括以下条款:

1. 印度人将获得五年学生签证,在澳大利亚学习的人数没有限制。

2. 持有学生签证的澳大利亚高等院校的印度毕业生可以申请工作最长八年,无需签证担保。

3. 澳大利亚将承认印度职业和大学毕业生“持有类似的 AQF 资格”,以进入高等教育和一般就业。

今日关于留学生的情况

内政部长Clare O 'Neil于12月初发布了该战略,其中包括一系列新的承诺,主要集中在临时技术移民和国际教育方面。

政府计划在 2024 年实施其中许多措施,包括对学生和临时毕业生签证实行更严格的英语语言要求,以及对那些急需技能的人的新签证。

此前的一系列声明也将于今年生效——例如,针对太平洋移民的新签证。

政府概述了未来改革的领域,包括永久技术移民、地区移民和打工度假计划,这些将在2024年全年进行磋商。

政府希望通过其移民战略实现什么目标?

今日关于留学生的情况

由于中国各地在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上存在较大差距,来华留学教育在各地发展并不均衡。本书呈现了各省市、四大经济区域的国际学生情况,还特别呈现了京津冀(采用北京、天津、河北数据)和长三角(采用安徽、浙江、江苏、上海数据)两个城市群的差异。从两个城市群分别吸引的国际学生总数(包含学历生和非学历生)来看,在2010-2018年之间,两地国际学生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京津冀呈上升幅度较缓,长三角上升幅度较大。长三角国际学生总数在2014-2015年间实现了对京津冀的超越,此后一直保持领先态势,并且差距逐渐扩大。具体到两区域内各省国际学生增长率(2010-2018年),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河北增速最快(2010-18年增长111%),但基数最小(截至2018年为5429人),北京增速最慢(增长22%),但基数最大(截至2018年80786人),因此京津冀内部仍是北京占据主导地位。而在长三角城市群包含的四个省份里,除了上海增长率仅有43%,其余三个省份的增长率均达到了200%以上(江苏226%、浙江263%、安徽261%),且江浙与上海的留学生基数相差相对较小(截至2018年分别为上海61400人、江苏45778人、浙江38190人),因此长三角地区留学生分布“去中心化”态势明显。从两个城市群内部变化来看,北京和上海在各自城市群的留学生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北京呈浮动下降,且下降幅度不超过10%,仍然吸引着京津冀地区超过七成的留学生;上海占比逐年稳定下降,下降幅度超过20%,近几年占比已经不足五成,进一步证明了长三角地区国际学生分布的“去中心化”态势。

除了数量上的差异,各地在吸引和留住优秀国际学生的方式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例如,北京走得是高端化发展之路,上海则致力于内涵式发展,广东依旧保持着奋起直追、开拓创新的风格,四川则根据其区位优势采用了“突出南向”的发展策略,而陕西倚靠文化底蕴和国家战略,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掘机会。CCG研究指出,希望来华留学优势地区能够对周边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优秀来华留学毕业生的共享,一方面为优秀来华留学毕业生发挥作用提供更大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各地储备优秀国际人才。

开发国际人才资源,助力中国“走出去”

当前,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面临着不了解投资国法律规章、不熟悉海外消费文化和缺少海外管理经验等问题。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随着中国企业的深入参与,包括政治风险、文化障碍、法律体系差异及环保劳动等在内的问题逐一显现。若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企业就需要大量招聘熟悉投资国环境又对中国具有一定了解的国际化人才。本书中对来华留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发现,73%的受访学生有在中国驻海外机构就业的意向,这对于国际化人才紧缺的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因素。

此外,该调查还发现有不少国际学生表示希望到外交机构或国际政府间组织、公共服务机构、非政府组织工作。目前,关于加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呼声很高,但培养对象通常是中国学生。国际学生也可以成为潜在培养对象,这将有利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

但是,过去受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国际学生在华实习、就业、创业十分艰难。2016年起,一些促进国际学生在华工作的出入境、居留政策开始施行,全国各地也涌现了一些鼓励国际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就业能力的支持措施,这说明,目前来华留学正经历重要转型,即从以前仅关注学习和生活,转向重视发挥国际学生这一潜在人才资源的作用。CCG研究建议,鼓励中外学生在文化交流、科技创新、对外贸易、全球治理等领域中携手共进,实现从“分蛋糕”到“做大蛋糕”的思维转型,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实现梦想。

CCG 长期致力于人才国际化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人才、国际移民、华人华侨、出国留学和回国发展等领域开展并承接重大研究课题,举办系列活动,出版相关图书并发布系列研究报告。CCG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连续出版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等蓝皮书,连续翻译出版国际移民组织(IOM)《世界移民报告》,在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出版包括 “China’ 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Development”在内的多部英文著作,为中国国际人才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