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流量在下降(头条信息流不起量)

个人学习 16 0

今日头条的流量哪里去了

另外,在冷启动阶段,你的粉丝最先收到文章的推荐,那么粉丝的数量、质量、活跃度、对内容的喜好度等,都会影响文章的推荐效果。说白了,你的铁粉不争气啊!

2、内容还会受到外部环境影响

虽然头条系统更新频繁,但就图文而言,其实核心并没有太大改变,但是我们还是要注意细节,找到流量密码。

1、内容价值,价值,价值。首先还是要注重内容的价值。文章内容没有价值,自然很难吸引他人阅读,更难以获得点赞、评论、转发。根据自己的垂直领域,面相用户需求创作才是王道。

头条经常对用户进行调研,发现用户最终还是注重内容的价值,喜欢视角新颖,观点鲜明,不落俗套,有深度的内容。这就回到了上面说过的一句话——【内容增量】。

3、关注文章的视觉体验。很多人忽略排版,自身也缺乏排版审美,文章的展现形式也很重要,一句话“人靠衣裳马靠鞍”。文章排版会自觉增加阅读体验,视觉上舒服,会让别人目光多停留几秒,好的标题,吸引眼球的封面等等,都是加分项。

告诉你一个秘诀,如果你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标题,那么一定要根据标题想要传达的意境,寻找一张提升主旨意图的图片做封面。

举个例子,如果标题是《晚年凄惨的某某,她真的需要同情吗?真相打脸》,那么你一定要找一张人物最风华绝貌的图片来对比,或者找一张人物老年凄惨落寞的生活照,再或者找一张背影+半遮脸,眼神显得空洞无神,虽然只有半张脸,但足以让大众猜测出是她,就是她。

4、善于运用平台提供的排版工具,优化排版结构,图文并茂,清晰度高,配图时,一定要优先挑选与文字内容相应的图片为佳。

今日头条流量在下降

你的故事里,一定要多带热词、关键词、敏感词,比如我的故事里有马云、段永平、巴菲特、步步高、网易、顺丰、王卫。

在头条写文章,第一步是让机器看懂,然后把你的内容分发到足够多的人群中去。

最可惜的是:你的故事写得特别精彩,可是热词、敏感词很少很少。

机器算法看不懂,只有很少的人群能够看到,那就真的太可惜了。

所以你才会一直迷恋小说、电视剧、电影、娱乐八卦、悬疑奇闻,久久不能自拔。

如果你已经听懂了,别忘记给我点个赞。

今日头条流量在下降

今日头条CEO张一鸣一直对外喜欢强调「使用时长」这个概念,仅次于微信,这是今日头条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在《从架构调整看微信指数,或许是马化腾真正焦虑的开始》一文中,我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天天快报和腾讯新闻虽对今日头条联合绞杀,但寄予厚望的算法产品天天快报在短时间内仍看不到超越的可能性。而更让腾讯焦虑的是今日头条凭借先有的流量和分发能力不断孵化出新的内容产品:头条视频、抖音、火山直播.......微视的失败则证明了腾讯的社交关系并非万能,而拥有天天快报和腾讯新闻的腾讯,本应该足以能和今日头条一样在孵化出一个短视频应用,从现在的结果来看,腾讯尚未能建立起类似头条的生态。

使用时长的居高不下,这是今日头条商业化过程中最吸引广告主的地方。某种程度上只要用户不断的推拉信息流,今日头条就能产生无限的流量,这些流量能被用来孵化旗下各类产品,也可以被源源不断的分配给广告主。

今日头条商业产品副总裁刘思齐在接受阑夕专访时表示,

今日头条的广告收入,在某种意义上是可控的,因为广告库存在理论上有着无穷的增量:如果十条资讯搭配一条广告达不到预期目标,那就灵活调整广告配比,就像搜索引擎那样控制自己的营收增长。解决了消化问题之后,唯一的问题,就是在交易的另一端,要有海量的广告主,来解决供应问题。

从现在来看,头条的流量分配机制其实也并非万能。为了能够让用户更长时间的停留在平台上,今日头条选择基于移动资讯和内容分发进行横向扩张,并开始发力短视频、问答、社交化,在不久前更是上线了类似微博的产品「微头条」。

这些新产品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今日头条原本单一的社交形态,但又从根本上改变了现有的流量分配机制,后者反过来会对原有图文内容的推荐产生极大影响。

回顾今日头条为何能从门户新闻客户端大战中脱颖而出,其实说白了并不难,今日头条每天赚到的广告收入远远高于获取用户的成本,这使得今日头条每天新增的用户数量要高于流失,竞争对手想要赶超今日头条就意味着持续不断的烧钱投入,对新浪、搜狐、网易来说,这都不是一件划算的生意。

但在意识到内容成为新的流量入口之后,BAT三巨头纷纷选择加码内容分发市场,不同于三大门户,他们有足够的资本和今日头条耗下去,这让今日头条依赖线下渠道的用户增长红利开始消失。

而这场不计成本的烧钱大战已经让今日头条感受到了压力,不久前的10亿美元融资其实就是今日头条加码的保障。但当今日头条将流量更多的分配给其他产品时,图文流量势必大幅下滑,在BAT向市场砸下真金白银时,内容生产者会逃离吗?这或许是当下今日头条一个无解的困局。

短视频和新生态,今日头条面对的两大挑战

最右联合创始人潘乱在最近撰写的《推荐算法的使命是模拟社交》一文中表示,

头条在把基于个性化推荐的内容消费做到极致后,也开始不断努力希望能够将基于关系的信息流融入到主产品里。比如直接照抄微博的微头条,作为建立关系链重要尝试的头条问答,还有最早的关注体系。

对于他的这篇文章,我是这样评价的,「时间会证明头条做社交可能会是个最大的错误,推荐在移动端打败搜索,靠的是基于兴趣和热点的个性化推荐,极大的提升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但从头条上线的各类社交产品看,很明显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努力,这主要是因为头条没有微博关注式的强关系链。」

但社交和推荐确实在慢慢走向趋同,微博和头条也越来越像。但微博和头条某种程度上却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内容生产者的出发点。

微博和快手很大程度上是用户先贡献内容,等到内容达到一定量级后,很自然的就发展出了信息流广告这样一种商业模式,而头条从一开始就不具备这样的内容生产机制。头条的生态起源于抓取媒体的内容,在这基础上又诞生了「基于内容分成的头条号」。虽然同样都有大量的内容生产者,但头条上的内容生产者做内容就是为了赚钱。这也是为何我们在头条上总能看到标题党,而在微博上却很少看到的原因所在。

今日头条流量在下降

一、面对同样的热点,大家写文的观点、风格都差不多,为什么有的文章几百万展现?有的文章只有可怜的几千次展现?

不好意思,你命中了文章的消重策略,【消重】字面意思就是,【消除重复内容】,每个媒体平台都会偏重于保护站内“原创内容”+“阅读体验”。 在多篇相似内容中,一定会优先推送其中的原创内容。

那么怎么避免【消重】呢?

1、坚持优质原创。别搬运,别洗稿,别发低质水文。发的越多,对账号越不利。

2、谨慎追热点,要有独特观点。这个独特观点也叫“内容增量”,头条很看重内容增量,在微头条中尤甚。

3、撰写的文章要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如果你善于抠细节的话,从排版、校稿,到文笔、结构等都有进步空间。

二、推荐不好的原因,受到同类文章的挤压,针对同一热点内容,系统有自己的算法,算法来源于大数据追踪到的读者喜好。即使面对千篇一律的文章,系统也会选出一篇它认为最合适的文章,推送给用户。

因此,针对同一个热点,如果当时其他的文章表现的特别好,你的文章就不会得到很好的推荐。也就是说,你辛苦码了一篇文章,它是否获得系统的青睐,既取决于当时的具体环境,也取决于当时整个内容池里的其他文章的表现。

三、很多平台都用【指数】或【信用分】来评估账号的健康和优劣。其实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系统对我们的个人的创作能力也在进行苛刻的评估。如果你创作的内容质量不稳定,连续发表的文章忽好忽坏、良莠不齐,系统可能会无法准确的评估你的创作能力,进而影响最终推荐效果,这就大大的考验了我们的“持续输出”能力。

四、如果你的文章是小众领域,目标人群有限,内容手中较小,也很难成为爆款,比如某汉语言学中的,普通话发音科普知识,某语言障碍科普知识等等,都比较小众。

无论你怎么写文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取悦他人,或者满足他人的需求。如果需求的比例是万分之一,那么本身文章所属的【锅】就很小,那么你的文章又如何能吃得饱呢?

五、内容时效短,也很难获得持续的高流量,打个比方,比如正在直播的某场乒乓球比赛,您用图文方式报导进展。您的文章刚发出不到30分钟,可能结局就被改写了。这种情况下,系统就不会在继续推送这个内容了,因为在系统看来,这个内容已经过时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