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今日方知我非我(王阳明之而不行只是未知原文)

个人学习 25 0

今日方知我是我|骏狮行旅第四期

阳明心学和西田哲学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我”之独立实存,即是否承认一个独立于“心”之外的绝对实体的存在,这关乎对于二者实在论立场的定性问题。

对于西田哲学的实在论立场,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小坂国继就认为,西田哲学没有“唯心和唯物”的区别,因为西田哲学中不存在主客的分别。学者金竹山、春阳则认为西田哲学是明确的唯心主义哲学,比如金竹山指出:“西田把纯粹经验描写成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既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其用意是想方设法标示自己的哲学为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路的第三条道路的哲学……‘所谓物体现象不过是在意识现象中把每个人所共同的和具有不变关系的东西加以抽象而已。’这岂不是公开地宣扬意识第一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吗?”[26]

学者黄文弘和刘伟认为西田哲学是一种“现象学”的研究立场。比如刘伟就提出:“《善的研究》一开篇,西田几多郎就这样写道:‘所谓经验,就是按照事实原样而感知的意思。也就是完全去掉自己的加工,按照事实来感知。’‘按照事实来感知”也就是胡塞尔现象学所说的“回到事实本身’。”[27]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西田哲学为一种无所谓唯心、唯物的:“跨文化”哲学,如国内学者_明就认为:“西田哲学是以东方思想特别是禅佛学为基础,西方哲学思想为素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创立的一种融合东西方思想的哲学体系”。学者林永强则提出:“跨文化所指的是一种难以,甚至无法找出多元文化中一种固定或本质性的元素,而西田哲学就具有这样的特点。”[28]

但根据西田哲学中“纯粹经验”的特征:无主客分别,无我与非我的区别来就看。笔者认为西田哲学是一种否认“自我”作为认知主体的“无我而禅”的近似客观唯心主义立场。而阳明心学则没有否认“自我”作为认知主体的特点,甚至依托“自我”的现实存在,提出了“致良知、成圣人”的最终理想。

且西田几多郎的“纯粹经验”,并不是“我的经验”。即使是“我”,也不是现实中的我这个肉身,这副皮囊,而是与纯粹经验同化而为一的绝对“自我”。因为如果承认了“我”的存在,西田认为会导致“主客之间的的对立”。“纯粹经验”是一切的根基,也是“我”由此得以成为一种意识的统一作用。由此,“纯粹经验”只能是被直觉到,而不能作为一个客体,被我“认识”到。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前者的“我”并不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而是就在纯粹经验之中,与纯粹经验相同一,也可以说并不存在“我”,只存在“纯粹经验本身”。

“在纯粹经验的场合,还沒有知情意的分离,好像只是一个活动,同样,也还沒有主观客观的对立。主观客观的对立是从我们的思维的要求产生的,所以不是直接经验的事实。在直接经验上只有一个独立自在的事实,既沒有进行观察的主观,也沒有被观察的客体。”[29]

所以可以说,“纯粹经验”的立场是否定作为“认知主体”的“我”的在先存在的。西田自己也承认:“由于体会到不是有了个人才有经验,而是有了经验才有个人”[30]。

阳明心学则不同。西田在日记中,记下了王阳明的几首诗:“人人自有定盘针,万花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体效贫儿。人人皆有通天路。”[31]依据西田几多郎所的记录的“人人自有定盘针,万花根源总在心”来看,说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似乎并无不妥。但是依据王阳明自己的理论来看,又是否成立呢。

王阳明讲的“心即理”是其理论建构的前提;他提倡“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32]那么,心到底存在在哪个地方呢?对此,王阳明认为并不存在这样的独立实存的精神性实体。《传习录》有言:“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传习录》卷三)因此,在王阳明这里队天地万物“是非”的直接感应就是心的体。除心的感应之外,没有一个独立于人的“心之实体”存在。由此,笔者认为说阳明心学为主观唯心并无不妥,即“有我之心”。且王阳明也没有否认“我”作为主体性感受的存在。因为如果没有人的感受,即使存在宇宙万有,也与人无关,对于人来说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所以,鉴于纯粹经验是唯一的“实在”的观点,所以笔者认为西田哲学是一种近乎“客观唯心”的立场。由此,与具有“主观唯心”色彩的阳明心学相比,二者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学者吴光辉也认为:“主观自我的绝对否定是西田哲学与儒学思想之间的一个本质差异。”[33]阳明心学和西田哲学虽然都受到佛学的影响。但是,归根结底,王阳明最终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本旨趣,而西田哲学则是以“佛学”或者宗教关怀为落脚点的:“宗教是西田哲学的最终关怀,宗教经验是一切经验的根本”[34]。

王阳明的儒教风采

所以心就是理,就是要人在心上用功,不去心外求义,这才是至纯至真的王道。

王阳明说的春秋五霸和齐桓公三宠的故事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心即理就是心理合一,发自本心的念头倾注到事物上,心中想的和呈现出的行为应该是一条线,再通俗一点就是,表里如一,内外如一,人前人后一个样。

说白了,就是个本心和天理的问题,听从本心,天理才出,不听从本心,外面做的再好看,也不符合天理。

我想的更简单,想的=说的=做的。

修炼修炼修炼,时刻审视自我,当存不善之念,即恶念,就山崩海啸般疯狂的骂自己,把自己骂醒。

8、知行合一

心即理,直白而言,就是心理合一。我们的心中有天理,为人处世必须要发自本心,如此,天理才能呈现。不能心中所想和行动分道扬镳,是为心理合一。

知行合一,就是心理合一的另外一种表示:我们的心中有良知,良知真光明者,必有行动,必能呈现出天理。

所以说,知行合一,就是心理合一。

一般人讲的知行合一,知是知,行是行,这是术的层面。

而王阳明谈的知行合一是道的层面,是来源于心即理,也就是心理合一。

①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见到美色和喜欢上美色中间没有间隔,不需要思考。也就是知和行之间没有间隔,本就是一体,知行就是合一的。

②水往下流

水在自然状态下始终向下流,水知道自己向下流是知,不停向下流是行,水一面知一面流,从不停止,即知即行,即行即知。不过,我们都知道,水根本没有意识的知道自己再向下流,为什么向下流。

③一念发动即是行,念就是知,行就是行,知就是行。

王阳明今日方知我非我

反过来讲,你没有心动,就没有产生要去做某事的念头,那件事就不可能凭空出现。

(我仔细想了想,这个属于心和脑的层面。而体的层面,似乎肛门在先向你呼唤,你才有屎意的念头,这不是心动,这是体动。)

必须是你心动之后用心去做这件事,这件事才真正存在。

你心不在焉地做一件事,这件事就不存在。

什么叫不诚无物?就是说,如果你对一件事不真诚的去做,那这件事就不能称其为事。也就是说根本没有这件事。

做任何事起心动念很重要,要用心要正念。

心指示我们的四肢去行动。心外无事情,一切事情是从发心开始。

天地万物,存在的前提是有价值,而价值必须要由我们的心赋予。你和任何东西建立联系,都会潜意识或者有意识地赋予它们价值。

③万物一体(心学世界观)

天地万物和我的心是一体的。

为何王阳明要说万物一体呢,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上都有个良知,良知光明,就能把所有的万物都当成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一个小孩,表面看,他并不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但他在井边玩耍时,如果你良知光明,你看到后就会很紧张,这说明你的心和他就是一体的。如果不是一体,你就不可能感到紧张。

6、心外无理

我们每个人,不需要专业知识,就能判定事物的是非善恶,因为当我们判定事物的是非善恶时,其实就是在判定它是否符合天理。

人人都是天理大师,那人人就是平等的。

所有理都在人的心中。世间所呈现的一些理,都是人为出来的,它不是先天而来的。

王阳明今日方知我非我

按王阳明的意思:不作恶就是最大的善,你如果没有恶念,即使没有行善的行为,那你也是在行善。行善,表面看是一种天理,但有时候我们恐怕根本洞察不出别人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而我们以自己的想法去帮助了别人。所以,好心办坏事的行为层出不穷。

恶念已经祛除,就全是善念,如果你又要存个善念,正如王阳明所说,就像是在阳光下点了一盏灯。_的点灯,要么是多此一举,要么就是刻意为之。这两样,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

人生在世,帮助他人没有问题。每个人如果都不去干扰别人,不去作恶他人,只管好自己,根本不必行善,天下自然会太平。

大多数人的行善是种欲望,其背后都希望得到精神上的利润。可如果被帮的人感觉被人帮天经地义,那他就不会给帮助者精神上的利润,最后,谁也不会帮助谁。

行善,会让被帮助者变懒,变得不思进取,你以为你在行善,对他人而言,其实你在作恶。

行善,需要力量和智慧,它很难把控。

而不作恶,全在自己手里,相比而言,不作恶最容易,大道至简,所以不作恶就是最大的善。

王阳明今日方知我非我

看到美色喜欢是本能靠近,闻到恶臭会本能捂鼻躲开,水往下流是本能。

本能的力量是威力无比的,是人类最厉害的力量。

吃饭,人人都自动自发的吃,爱美,人人都发自真诚的去爱美,这就是本能的力量,不需要外力。

阳明心学,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把遮蔽的良知这一本能恢复,创建伟大事功的一门行动哲学。知行合一就是解决这样的问题。

人生在世,如果每个念头,做的每件事,都听命良知。那最终,我们就能成为无所不能的圣人。

王阳明今日方知我非我

日夜精进,利他之心阳明心学对日本社会的发展进步影响很大。稻盛和夫就是最好的典范。稻盛和夫先生一生耕耘不辍,创造两家世界500强:京瓷公司和日本第二大电信公司KDDI。更为传奇的是他用两年零八个月使申请破产的“民族的骄傲”日本航空公司绝地逢生,从一个亏损508亿日元的破产企业,摇身变为连连刷新最高收益纪录的世界一流航空公司!他至关重要的几个人生节点,处处体现了“致良知”的功夫,他到底是如何做的呢?“回顾我的一生,最初与创业伙伴歃血为盟,大家要精诚团结,为了社会与大众的利益共同奋斗,创建了京瓷。并且我是在不断自我确认了自己的动机是为公还是为私之后,再创办了KDDI。同时又是因为,坚信为了世间与人类倾力奉献是一个人所应做的最高尚的行为的理念,设立了稻盛财团。以上所有这一切行为都是我赤诚无欺的真心表现。我个人并非什么圣人君子,并且我也非常清楚,稍有不慎,自己也同样可能会陷入‘利己’泥沼,成为一个满心烦恼的凡夫俗子。然而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要以‘利他’之心为准则,倾尽所能、日夜精进。”以上就是稻盛和夫先生“致良知”的过程,作为人,何为正确?只问善恶,不求得失,每天努力做到六项精进。最后要说的是,不断地致良知,并且平衡好三个我的关系,做到身体与心灵的和谐统一,才能家庭圆满,事业顺利。

王阳明今日方知我非我

王阳明回答: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良知。所以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如果草木瓦石没有人的良知,不可以称之为草木瓦石。岂止草木瓦石,倘若天地没有人的良知,也不可以称之为天地。因为天地万物和人原本是一体的,其发生的最精微之处,就是人心的良知。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和人原本也是一体的。因此五谷禽兽之类,都可以养育人,药石之类,都可以治疗疾病。只因同此一气,所以相通。在圣贤看来,天地万物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没有人不会爱自己的身体,正如每个人都会对自己身体的痛痒有感知一样。

这就是阳明心学的世界观:万物一体。

当你把天地万物都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时,你就会去自动自发的致良知于万事万物,因为万事万物都是你自己的事,你没有理由不在自己的事上不努力致良知。

20、⛰此心不动

落第无所谓,动心才有所谓。这就叫此心不动,它是阳明心学的终极境界,也是能让你完美的致良知的巨大保障。

原因很简单,人生在世,所面对的一切归根结底只有四个字:利害毁誉

许多人在这四个字面前是俯首称臣的。你一旦对这四个字俯首称臣,那这四个字就会牵制你命令你,你就被动了。一旦有人用这四个字去威逼利诱你,你必然会动心。一旦动心,你就会被这些东西牵着着走,做任何事时,你都会被它们所左右,而不是你的初心。

王阳明去江西剿匪,纯粹的为万世开太太平,这就是他的初心。利害毁誉,他都不在乎。他能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剿匪上,至于剿匪的成败、剿匪后的功勋,他都没有考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