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的中国机长(机长的工作时间)

个人学习 20 0

今日头条的中国机长

“砰!”就在此时,右风挡玻璃爆裂了。碎片立即向机外散开。那一瞬间,刘传健下意识地眨了眨眼睛,当他定睛查看机内状况时,徐瑞辰半个身子已挂在舱外。

电影中副驾驶徐瑞辰半个身子被巨大的气流吸出舱外,命悬一线

刘传健试图伸手抓住徐瑞辰,但他够不着。好在安全带紧紧拉住徐瑞辰,机舱外巨大的拉力已经把他的衣服撕破。

一瞬间,飞机带着一个坡度急速向下俯冲。那些平日里巍然不动的高原就像突然沸腾了起来,快速逼向飞机,犹如刀尖刺进刘传健眼里。

“完了完了,今天是要死在这里了。”刘传健心里喊着。

飞机暴力地抖动着,驾驶舱门爆开,氧气罩掉落。灾难片中的特效镜头现场重现。“我清楚地知道我在经历一场飞行事故,而我对此毫无办法……我像在沸水里的鱼,一点点被死亡侵袭。”事发时有机上的乘客写下这些话。

实拍8133号航班内一片狼藉的客舱

绝望。绝望立即浸入机上所有人。

刘传健发现自己听力消失了。他知道,这是因为玻璃的爆裂声所致,就像炸弹爆炸后,离得太近的士兵耳朵会有短暂的失聪。

与士兵们不同的是,刘传健在9800米高空,以超过800km/h的速度向大地冲刺下来,他没有脚踏大地的踏实感,就像超人一样向大地冲刺而去。

风挡玻璃爆裂后,驾驶舱内空气稀薄,但风像一把钢鞭伸进来,呼啸着迎面抽打刘传健的每一块肌肉,仿佛要把他的身体撕裂开。

“控制住飞机状态!”刘传健命令自己。身体随之下意识做出行动,他的左手开始握紧驾驶杆。

电影截图

刘传健无法靠电脑判断飞机的状态。驾驶舱内的仪表盘已经被掀起、翻开,早已不再工作。刘传健感觉到自己的脸部变形,但身体绷紧,但他管不了这么多,他像士兵一样投入战斗。

稳住。稳住。

奇迹发生了。刘传健感觉飞机有了变化,机头开始上仰。

那支被刘传健左手紧握的金属操纵杆仿佛如同机上所有人一样,充满着对生的渴望与挣扎。是的,这支金属操纵杆在抖动,它是用抖动告诉刘传健它还顽强地活着。

“我还能操控飞机!”刘传健紧握抖动的操纵杆,飞机停止了下坠,重新从深渊里探出头来寻找天空。

今日头条的中国机长

毕楠其实并不知道飞机发生了何种事故,但她告诉自己“我不能慌,我心里再慌也不能表现出来,因为我是专业的”。

驾驶舱内,刘传健感到寒冷刺骨,整个身体都在不由自主地抖动。

梁鹏伸出手按住刘传健的肩,试图通过摩擦按压帮他抵御寒冷。事后,每当想起梁鹏的这个动作,刘传健的眼睛总有些泛红。梁鹏手心的那股热气带给他的力量,他永远也不会忘记。

电影截图

“保住大家的性命!”刘传健双目注视着前方,充满神圣感。27年飞行生涯,所练就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所培养的担当和自信,在这场战斗中集结成劲。

跑道出现在了眼前,刘传健丝毫没有放松,他要确保每一个动作都不会激怒“危险”这头野兽。

收油门至慢车,柔和一致拉杆,拉平,飞机水平运动,持续减速。

07:42。飞机停稳。

今日头条的中国机长

2018年11月16日,一架客机从成都双流机场起飞,160分钟以后平稳降落在首都机场。塔台里悬着心的人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刘传健复飞成功了。

刘传健是四川航空的机长,他在2018年5月14日驾驶3U8633航班“史诗级备降”,挽救了128人的生命。

3U8633航班着陆后,鲜花和荣誉包围着他,但刘传健只是“希望能早日复飞”。

操控飞机对于刘传健而言,就像运用他的手足一般娴熟。川航“5·14”事件中那34分钟,不过是他曾经成百上千次飞行中的某个片段。

今日头条的中国机长

看似平静的刘传健从3U8633航班下来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精神极度亢奋。这是因为在极端情况下人的身体会出现应急反应,即使躺下,也睡不着,眼前尽是那些有关坠落、尖锐和死亡的镜头。

亢奋消失后,疲劳感随之而来,人像跌入一个棉花般柔软的世界,十分嗜睡。

过了疲劳期,人又会失眠,即便入睡了,也会在梦中惊醒,大多数人这时往往需要药物助眠。这是一个漫长的煎熬。

刘传健和他的机组同事们接受了治疗。公司和中国民用航空局为他们请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诉刘传健,心理恢复比身体恢复要慢,最重要的是转换注意力,要少谈“5·14”这个事。

怎么能够不谈呢?

大众的关切,媒体的追问,接踵而来的荣誉,“5·14”注定是刘传健终生难忘的日子,也许就像结婚纪念日或是父母的生日一样。他没有逃避和抗拒,他相信从事飞行这个职业那么多年了,这不会过度影响他的心态。

一方面是心理恢复,另一方面是技能考核。民航机长的资质有效期很短,长则半年,短则三个月。“5·14”后,刘传健仍然需要重新上课、学习、考试。谁都没有料到,就在8月,他还通过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面试,正式被录取为航空管理项目研究生。从11月开始的一年半时间内,他每月要到清华大学上4天课。

刘传健迅速恢复了状态,比医生预测的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整整压缩了2倍。就像他希望的那样,11月16日,复飞成功。

机长刘传健

为复飞而准备的6个月,他所付出的努力和过去27年他为了飞行所付出的努力一样。

27年前,刘传健应召入伍做飞行员。教员告诉刘传健,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苍穹没有避风港。飞行员必须充分认识飞机,做到人机合一,才能取得胜利。刘传健总是一遍又一遍重复一个简单动作,不放过飞机在不同状态下表现的每个细节。

与飞机的相处日子久了,某些肌理就起了变化。后来,刘传健进入驾驶舱很快就能知道飞机是什么状态。

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成了刘传健的一种信仰。对于大众和媒体的赞誉,刘传健始终认为“没有那么多史诗级的故事,所有的好运,只是在平凡岗位上点点滴滴形成的”。对点滴重复的强调,带来的是“5·14”潜能超常的本色发挥。

破茧换羽后,我们仍然无法测量刘传健身体的极限,无法测量刘传健灵魂的重量,也许这样的探究是多余的,但也是不可避免的。

刘传健在“5·14”的惊人成就,他自己称之为意志力的胜利。但我们都清楚,他超越了关于意志力的定义,而以他巨大的精神能量证明了,作为军人,他的闯劲和韧劲没有丢;脱掉军装,他的担当与襟怀在赓续。

在刘传健看来,这次成功地备降不过是他的使命要求,幸运的是,通过事件,让更多人了解了飞行事业。与其说刘传健被塑造成为英雄,不如说他带给了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无比具体的英雄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