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决战高考
你要努力地向前走,以为坚持已经不容易了,所以要更加努力。
以前不懂的什么叫坚持,慢慢才懂得坚持是你一直在做却从未放弃的事。我从来没有特别成功过,周围的人也没几个人是真心称赞我的,或许有那没几句是真心的,不过都已成为过去,其他的都是比较。
以前也不懂如何表现自己,因为大家都说人人平等了吗!包括所有人。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才发现你的出生就制定了不平等。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甚至是自己的自暴自弃,你无法选择,也没有可炫耀的,但是,你就是你。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没有人发现你,那个重在参与的好像都是你,你在别人的生活中是个配角,但你在自己的生活中是主角。失败又如何?整夜整夜的睡不着,开始冥思遐想,找错误,找原因,那时的你在跌跌撞撞中选择重新站起,要证明自己,坚持着,你后来才会感谢那个重在参与,睡不着的自己。
再多的计划比不上现在做,现在行动,成千上万的人没理由单独拿选择你,但却有千万个理由去拒绝你,在你选择走哪条路的开始,印上了你独一无二的脚印的开始,你就再不要回头,坚持往前走。坚持的时候最容易的是选择放弃,不要忘了每件事情都不容易,不要忘了原来那个流汗不流泪的自己,失败了多少次,走了多远的路,经历了多少?才有资格选择,那样的你是英雄,即使没有人歌颂,在经历的过程中,成功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既然你已经在路上,就要努力地走下去,因为坚持已经不容易了。相信自己,改变很难,但你一直尝试着改变也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只要你的心里想着,和你感同身受的人还有很多,不止你一个,大家都在坚持的走下去,最后那个,不过是个人的运气。
2022今日高考江苏作文
有人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里的话是指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些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乍听起来有些奇怪,仔细想想却不难理解:后者的话指的是他人已有的看法和研究成果。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而在当今的时代,人们更多地是在面临这样的窘境:已有的路走的人太多,不愿从众似乎就意味着无路可走。能选择另辟蹊径的人自然有话可说。说得好坏姑且不论,借鲁迅先生的另一句话说,至少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于无声处听惊雷”,人们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朝发出声音的方向看去。以文学为例,如果某个作家的写法颇有新意,常常会引发读者热烈的讨论,久而久之,这种写法便会成为使这个作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风格。可以说,这是个性的彰显。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域亦是如此,一些人在他人还没注意到的方面“各抒己见”,比如齐白石晚年的“朴拙儿童画风”,丰子恺先生的“似与不似间写意”都是他们区别于一般画家的鲜明标记。
通过独到的言论来彰显个性并不是大师的专利,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班级辩论里妙语连珠,在问题议会上仗义执言,在公司策划中灵感突现……这些与众不同话语都在向他人彰显着我们的个性。
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雷雨也是分时节的,有些雷雨来得自然,就像前面所说的那些人,都是心中先有了充实的想法,再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即“言动于中而发于口”。而有些雷雨则显得不合时宜,没有经过积蓄酝酿就突然爆发。比如现在网络上的某些公知,以批驳大众观点为乐,也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其言论不仅不能自圆其说,而且漏洞百出。他们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而是通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方式博人眼球。这种人也展示了个性,却让人不敢苟同。
可以说,“于无声处听惊雷”大抵都有展现个性的作用,虽然其影响未必都是正面的。在有着积极影响的那一部分中,有些不仅彰扬了自身的个性,而且具有可以借鉴的开拓意义。彰显个性可以通过言语来完成,而创新却离不开的实践。前面说到不愿从众的人面临着无路可走的窘境,当他告诉人们他要选择另辟蹊径时,其实已经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个性。而只有他真的踏上拓荒的道路,真切感受这条路上的种种艰辛,形成系统的可以操作的想法时,他才完成了创新这一步。我们惊叹于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我们更愿意从创新者的实践中学习生活的智慧。
所谓“无话则长”,其实是创新者向人们分享的过程,在分享中他也会获得更多的灵感,对原有的观点进行修正补充。有人说,我们离这些创新者很远,不,这些人其实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他们的创新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都曾有过突然降临的灵感,其实它们并不是完全偶然的,灵感产生于对生活的实践。这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自然来源。而然我们都知道,当听到惊雷一瞬间的惊讶过去之后,人们更期待它能为我们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我们的民族也期待着这样的人才:在彰显个性的同时,用行动将灵感化为创新的成果。我想,“无话则长”不仅是说的多,更是做的多。
2022今日高考江苏作文
以创新为翼,你托举我展翅翱翔
以务实为帆,你推动我起锚远航
12年光阴流转,2022界考生终于在今天解锁高考成就,人生的罗盘开始朝着新的方向转动。
高考还有两天,试卷上的每一次书写、换算甚至是一个符号,都有改变人生走向的力量,请各位考生继续加油!
2022今日高考江苏作文
今天我们走到校门口,看着路旁人头攒动,交警秩序开道,家长成群送考,他们长久目送,像一年一度的史诗大剧,等待着自家孩子荣耀归来。
△ 图源:微博@黄哲成
看着看着,忽而晃神,时光好像又回到多年以前。你我参加高考的那一天,天气也是这样好,考场开放前,任凭阳光大喇喇地落在脸上,烤得脸蛋儿发红。
2022今日高考江苏作文
有人说,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面包与牛奶;也有人说,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鲜花与星空。
在生活中,到底是要满足我们物质需求的“面包与牛奶”,还是要使我们精神愉悦的“鲜花与星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本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这道作文题属于“隐喻性材料+任务”类题目。要写好此文,考生不仅要有解读隐喻性材料的能力,还要有任务意识,体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所谓隐喻类的材料,指的是材料中某关键字、词、句除字面的意义外,还隐含着某种喻义,而揭示出这样的喻义成为写作的指归,考生写作时不可停留于题意表层,应该由表及里,深入挖掘,方能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具体阅读时,可以将“实”化为“虚”,也可由“物”到“人”。“面包与牛奶”是用来吃的、喝的,来维持身体的需要,象征着物质生活。“鲜花与星空”让人精神愉悦,给人以美的享受,象征着精神生活。
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有所偏颇,第一种现点指出,“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面包与牛奶”,意味着只需物质生活,而忽视精神生活;第二种观点指出,“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鲜花与星空”,过于重视精神生活,而忽视物质生活。这两种观点都比较片面,应将其结合起来,以辩证的眼光将两者统一,既要“面包与牛奶”又要“鲜花与星空”,既要重视物质生活,又要重视精神生活。
不管是个人的进步还是国家的发展,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手都要抓,二者都要重视。所以,在行文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将两者联系起来论述,这样下笔自然水到渠成。
【立意】
我们既要“食有肉”,也要“居有竹”。
既要物质也要追求精神。
人生路上,我们还需要一座精神花园。
物质虽可贵,精神价更高。
【例文】
摆脱物质诱惑,坚守精神家园
海子曾说:“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摆脱了物质的困扰,恪守住精神的家园,我们的心才能变得更加坚强。
无疑,李泽厚的生命是有厚度的,因为他对物质没有感觉,而在精神追求上则表现出非凡的热情。他的代表作《美的历程》,以思想的方式演绎出生命的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远比一件名牌穿在身上更为光荣。那些已经或者将要躺平的青年,还等什么呢?振作起来,树立高尚的精神,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未来在向你招手。
营造精神家园,能够收获诗和远方。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是对生命的坚守,是精神在呼唤。望中犹记,三十六年,黄大发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未改,带领乡亲在绝壁凿出“生命之渠”,还草王坝清水荡荡;林俊德为国防劳苦,饱受了风沙,吃尽了艰辛,但信念不移,在漫天黄沙中铸就国之重器,破核威胁解人心惶惶;王继才为责任坚守,阅遍了辛酸,尝遍了辛劳,仍义无反顾,在开山岛上坚定驻守,护四周海浪滔滔。一个又一个的时代楷模,激励着我,为国为民的无悔担当,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因为精神高尚,人生风雨无阻。历史的丰碑中,梁思礼的身影清晰可见。黄沙漫漫,怒号的风裹挟着愤怒,拍打着、肆虐着。而在其中,他,他们,正埋首数据,以求取得突破。在那里,注定没有亲人陪伴,也不会有名利加身,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劳累,年复一年的孤寂,他们没有物质上的奢求,只有精神上的超越。终于,火箭升空,他们的努力却似乎没有得到回报。他们只是站在历史耀眼处的暗面。近处,找不到他们的名字,设计图纸上没有他们的名字,甚至他们的名字也被封存在打着“绝密”标签的文件袋里。但在远处,他们的名字,被一笔一笔刻在历史坐标上,化成一个又一个恢弘的里程碑,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祖国事业的建设者。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高尚的精神,可以感动中国,感动你我。江梦南,是青年心中的偶像,是时代认可的榜样。因一场意外半岁时失聪,她再也不能像常人一样交流,然而,她没有放弃,她的父母没有放弃,于是,从唇语开始,她凭借顽强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让生命盛开在无声的世界里。本科吉林大学,博士在清华就读,她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阳光风采。困难如山,道路慢长。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她的身上,我充分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力量,坚定而顽强。
给生命一个坐标,以精神为原点,满怀热情,不断追求,相信,在不远的地方一定能够看到美丽的彩虹。
2022今日高考江苏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二,让我们看到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2024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学科写作题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题目,即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牵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同时,试题与文言文的材料只进行了弱关联,以避免因考生的阅读障碍而造成审题立意上的困难。这类题型曾在2023年适应性测试和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中出现过,考生并不陌生。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对材料的理解
试题所给定材料可分为两层。
1.第一层: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二,让我们看到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
文言文阅读材料二,围绕伯夷、叔齐因不愿继承王位而相继出逃,且以食周粟为耻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引出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对他们的评价——孔子曾经称颂他们是古代贤德之人,孟子也曾赞誉他们为圣人中的高洁之士。而方孝孺则基于对“允执厥中”(即指言行不偏不倚,符人们合中正之道)这一理念的推崇,认为伯夷、叔齐的行为虽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廉顽立懦”的教化意义,但由于其“过中失正”,并不符合圣人之道。可见,从不同的角度、立场、理念出发,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确实各有不同。
本句中将“标准”比喻为“尺子”。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尺子,是“量长度的器具”,此处引申为“衡量行为的标准”。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衡量”既可以理解为“比较;评定”,也可以理解为“考虑;斟酌”。
2.第二层: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
第一句: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
这是过渡句,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承接第一层,“这种情况”是指“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引发考生的思考与联想,“常常”则指出“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较高。在现实生活中,尺子因其有着标准刻度和单位的特点,往往比喻为评价的标准、尺度、规则、底线……而这些标准、尺度、规则、底线等,又受人们处事态度、价值观念等的影响。
此句承上启下,需要考生在读懂文言文材料并精准提炼观点的基础上,运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关联能力,使文章体现出现实针对性。
第二句: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
这句话带出了两种对尺子使用的角度,一是在某些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为了保证对不同测量对象秉持统一的公平、公允、公道的态度,我们做事需要从头到尾始终坚持一个标准,按照一以贯之的原则和规范进行测量与评价;二是在某些特定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为了立体全面地测评,需要多元评价体系,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衡量评判,才能够量得恰到好处,呈现更多精彩。由此可概括出“何种情况下选择一把还是多把尺子来衡量事物或问题”的主题。“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暗示了选择是在一定条件下作出的,考生要写出选择时的所思所想,即体现出自己对问题或现象有怎样的评定或斟酌;即就在何种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应该“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何种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宜“用多把尺子”去衡量。
本则写作材料,由阅读材料引入,围绕“尺子”展开,言简意丰,启迪思维。
二、对引导语的理解
本作文题第二段“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为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
“结合以上材料”应该有以下几个含义:
一是写作要结合的是作文试题的材料。
二是要以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到材料,各分论点由材料得出;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
三是既要结合材料的内容,也要结合材料的含意、逻辑关系及其情境。材料的内容是指材枓在生活方面的意义,含义是指材料的启示意义,即类比意义、扩展意义、哲学意义、抽象意义等。
四是写作应以“用尺子衡量”为写作起点。
要求“写一篇文章”,没有文体方面的限制,考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一种文体进行写作。
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写作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写作立意角度选择、标题拟写两个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对考生写作态度提出要求,明确反对套作,禁止抄袭和保证公平;三是对字数提出要求,不少于800字。
关于“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即要求选准立意角度,指文章写作的切入角度准确,立意精当。从立意看,既有单一角度立意,也有整体角度立意,均在符合题意的范围;但从思维品质看,有高下之分。
【评分细则】
一、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一)符合题意
这道作文试题规定了下述的写作任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即规定了要以材料为起点,依据材料内容及含意,开展写作。
“符合题意”的写作,要围绕“衡量人们行为的‘尺子’”这个主题展开,区分“一把尺子”和“多把尺子”,体现“有时候”的特定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
(二)基本符合题意
1.只在文章开头、结尾提及材料,文章主体部分内容游离于材料内容之外。
2.完全没有提及材料,但论述的主要内容与材料有隐含的一点关系。
(三)偏离题意
1.完全抛开材料,另起炉灶。
2.残卷,没有完成写作任务。
3.白卷。
二、关于整体评价
文风端正: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文风不正的表现,如添枝加叶、短话长说;此外,“假”也是文风不正的表现,如夸大其词、言不由衷、堆砌词藻、词语生涩等。
文脉清晰:文章线索清晰,一以贯之,一目了然,不生枝蔓;符合文体要求。
文气顺畅:起承转合,行当于行,止当于止,珠圆玉润。
三、关于“分等评分”
(一)基础等级
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文体、语言等为重点,全面衡量。内容项与表达项的评分应在相同或相邻的等级内,不得跨等评分。
(二)发展等级
发展等级分要与基础等级分相匹配。
发展等级的几个项目,其实体现的是作文中的亮点,依次有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等方面,只要有若干点突出就可以按等评分,其给分与内容和表达的给分一般来说是相应的。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要鼓励考生作文出亮点。对于亮点突出,确实写得好的文章,就应该依据评分标准给予高分。
【例文】
一把尺子选拔,多把尺子评价
孔子、孟子、方孝儒等人用不同的尺子构建出对叔齐伯夷的多元评价体系,使我们获得更为全面的对叔齐、伯夷的评价。现实生活中,一把尺子量到底是一种“选拔式逻辑”,而多把尺子去衡量则是一种“评价式”逻辑。一把尺子的一元评价体系有利于高效选拔,而多把尺子的多元评价体系则更有利于全面完整地对一个人作出评价。
一把尺子是在单一标准下进行的有目的的筛选,多把尺子则是在多重标准下对一个人做出更全面的评价。前者更像一种选拔机制,正如考试以分数作为单一的对考生的衡量标准,在单一维度上对考生能力进行评估,能方便高效地达到筛选目的。尤其在对专业人才的选拔中,一元评价体系更适合作为选拔机制。而多元评价体系则给予我们不同的视角。人不是扁平的而是立体的,不是一面的而是多面的,相比只能丈量一个维度的一元评价体系,多把尺子让我们对一个人获得更全面的认识,多元评价体系更适合作为评价机制。
由于其包容性、开放性和全面性,多元评价体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一元评价体系更广泛也更科学。一元评价之下和多元评价之下我们可能会得到不同结果。如果单从品行方面进行评价,我们不难看到孔子对叔齐、伯责作出“古之贤人”的评价,孟子作出“圣之清”的评价而方孝儒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发现他们“过中失正,恐未臻乎尧舜禹之道”。当我们基于一元的选拔式逻辑去看待一个人,往往放大了其某一方面的优点或缺点,得到的认识往往有失偏颇。当我们用多元的评价式逻辑去看待一个人,则是以一种更客观、包容、全面的心态去看待一个人的优缺点,从而建构出对一个人更立体的观点。
一把尺子选拔,多把尺子评价,并非是说只有一把尺只可于选拔多元人才,而是指其背后的基本思维模式。一把尺子能选出专才,却也难选出全才,但本质上讲,一元偏重于选拔。多元当然也可作为选拔标准,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它往往作为社会评价体系而存在。不要用一元的选拔思维无限放大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在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里,多元思维、多点评价应该成为主流。于个人而言,是去扁平化,去一维化的过程,而于社会而言,则是敞开更包容怀抱的过程。
[评语]本文属论述类一类文。
文章开篇以试卷中的文言文材料切入,从构建评价体系的角度,分析了对伯夷叔齐评价的不同“尺子”,继而指出现实生活中“一把尺子”和“多把尺子”的不同逻辑——“选拔式“与”评价式”,顺势提出中心论点,强调“一把尺子”的高效和“多把尺子”的多元全面。既回应标题,又概括材料,形式灵活,入题迅捷。
第二段在“一把尺子”和“多把尺子”比较的前提下,重点阐释了“一把尺子”这种高效筛选方式的适用范围,指出“一把尺子”的优势。第三段集中笔力,运用举例等多种方式,分析了多元评价体系在当下的意义,并指出“一把尺子”相对的不足之处。
二、三两段,将“一把尺子”和“多把尺子”放在一起分析,各有侧重,既论述了事物的利弊两面,又比较了不同方式的优劣,逻辑清晰,富于思辨色彩。
第四段从评价人才的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希望社会更加包容,建立更加多元的社会评价体系。语言克制,言简意赅。
这篇文章围绕“尺子”的概念,针对现实,严谨有序。尤其是在比较中进行的逻辑思辨贯穿全篇,令人赞叹。语言节奏不疾不徐、气度从容不迫,是一篇有思想深度的优秀考场作文。若考生能从更多的维度来解读“尺子”的概念,文章的内容就能更增厚度,也能带给读者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发展等级打在“深刻”。
评分:19+19+20=58
2022今日高考江苏作文
终于放寒假啦!听说峨眉山已经下雪了。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去峨眉山玩雪,我兴奋得一蹦老高!第二天早晨8点半,我们登上了广汉北站出发的和谐号动车,10点半左右就到了峨眉山北站。
入山后,两旁树木茂盛,没有一丝冬天的萧瑟,松柏还是那么翠绿。山里空气清新,山势雄浑,一路非常幽静,路上只看到枝头上有零星的雪花。我们在检票后继续往金顶出发,盘山路非常险,弯道很多。我坐在窗边,往外看去,尽是深深的悬崖和浓浓的雾,看不到底。
慢慢地,车靠近雷洞坪了,可以看到两边的树上开始挂满了雪花,就像穿上了白白的衣服,漂亮极了。我们欢呼着奔下车来,整个大地好像被一层白白软软的棉花糖裹住,又好像被一床厚厚的棉被遮盖着,好一个冰雪王國。路旁的松树上挂满了“水晶珠子”,发出耀眼的光芒,真想伸出舌头去舔一舔,尝尝是不是像珍珠丸子一样甜蜜?如果你的欢呼声惊动了树枝上的小松鼠,那“水晶珠子”将会如晨雾般挥洒,无声无息地融入雪地之中;如果你顽皮地摇了摇树枝,那“水晶珠子”会“叮叮当当”掉在你的脑袋上、脖子里,凉凉的感觉让人又惊又喜。不过,谁也舍不得去摇树枝,因为大家都不忍心破坏这无瑕的“水晶”工艺品。
下了汽车,我们又坐缆车上了金顶,一下缆车,哇!山顶上晴空万里,太阳公公也在迎接我们,我们赶快带上墨镜(妈妈说雪地里冰雪反射的强烈光线会伤害眼睛),享受着这雪地阳光。太神奇了!半山腰雾茫茫的,可是山顶上阳光灿烂,峨眉山真是十里不同天啊!
我爱峨眉山雪景!无论它是云雾蒙蒙还是阳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