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硬气的城市
自第二次_战争后,汉口开埠。英国人第一个在汉口设立租界,他们选择了汉口最好的位置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圈。而江汉关所在地段又是整个英租界最好的位置。站在江汉关城楼上,长江、汉江上的来船皆在其监视之下。那时汉口交通主要靠水运,扼住汉口水运,就相当于扼住了武汉的咽喉。
江汉关是租界时期整个武汉最高大上的建筑。沿着江汉关,就进入了武汉的“外滩”——江汉路。昔日,英、法、俄、德、日、比利时等国都争先在汉口圈地。而租界的各式建筑,则成为了各国显示肌肉的舞台——英租界建有最多的银行:花旗、汇丰等知名银行都竞相入驻,让这里成为了整个租界的金融区;而法国人把他们的浪漫延伸到法租界,建立了诸如德明饭店这样的娱乐场所,让其成为了租界的娱乐圈;而俄国人在武汉经营茶叶势力庞大,由他们留下的建筑,无论是洞庭街上俄国茶叶巨头季凡洛夫所建的巴公房子,还是江汉路上的俄国茶叶公司都与茶息息相关;而日租界著名的建筑却是军官宿舍……
各建筑的纵向变迁能显示“沧海桑田”:租界很多建筑,在租界收回后,都被“因地制宜”挪作他用,如花旗、汇丰等银行,建筑上的LOGO仍在,但里边早已物是人非,变成了中国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的武汉分行驻地;日租界军官宿舍,如今成为了部队家属住宅;主营电报电话业务的西门子洋行,如今变成了电信营业厅;而德明饭店,如今依然是饭店,只不过如今改了个招牌变成了江汉饭店……
沿着长江的江汉路上,每一栋“高大上”的近代建筑前,都围满了拍婚纱的情侣。但如果再往里走,市容景观就变得灰头土脸:建筑还是租界老照片上的模样,只不过外围缠满了蜘蛛网;人气依然很旺,只不过住在老建筑里的人都已经如老建筑一般风烛残年。不时有青年男女往老里弄里张望,那是慕名而来的游客。
租界里的老房子与生俱来带着西洋基因,因而这儿被咖啡馆包围:汉口往事、海帝咖啡、莉莉周花园餐厅……很多老房子被改成了咖啡馆,因为租界原汁原味的西洋风和咖啡馆正好“臭味相投”。每天,都有无数外乡人来到这儿,寻找不一样的武汉;也有无数老武汉,到这儿回忆他们心中的“大武汉”;甚至有拖家带口的老外到这儿,追寻他们祖辈生活过的地方……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但武汉人对武汉历史的记忆却多始于1861年英租界的设立,而江汉关的设立则是一个时代开启的标志,虽然这标志在情感上让人有些难以接受。如今,租界已经不再,老房子也拆了很多,但对于武汉人来说,拆老城建新城似乎并不是件欢喜的事情。因为老武汉这些打着租界烙印的建筑,捱过风吹雨打沧海桑田,已经印入了武汉人的心中,融入了生活。
来自: 陈正兴 > 《建筑设计》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武汉·江汉路】老汉口街头博物馆,文艺、宁静、浪漫!
江汉路有很多老建筑,较有代表性的是江汉关、日清银行、璇宫饭店、中心百货、大清银行等,其中历史优秀建筑就有13栋。盐业银行中国银行...
汉口沿江大道的建筑(1)
汉口沿江大道的建筑(1)江汉关大楼,1924年建成,大楼一经建成,就成为汉口的地标性建筑。横滨正金银行大楼,位于沿江大道129号南京路口...
汉口百年,武汉老银行的前世今生
——汇丰银行 依着浩浩一川大江,长江岸边的汉口绵延耸立着无数上个世纪的老建筑,中国的近代史从这里开篇,曾经繁华喧嚣的码头镇子...
江汉路 | 江汉关 江汉路的地标建筑
江汉路 | 江汉关 江汉路的地标建筑。汉口太平街街景(江汉关博物馆图)江汉路,位于武汉市汉口中心地带,南起沿江大道,贯通中山大道、...
江汉路,不倒的武汉地标
一般市民对它的关注还在于每年汛期的水位公报,江汉关底层墙壁有两块铭牌,分别记录着1931年和1954年的最高水位,惊涛骇浪中的江汉关是...
漫步老汉口,寻找老建筑的前世今生
1861年汉口开埠至上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租界、金融、宗教、外交、民居、工商业等历史老建筑的组成,使汉口涌现了一批罗马式、哥特式、...
武汉:热闹江湖不寂寞
武汉:热闹江湖不寂寞。这里有音糙理不糙的武汉话,有脾气火爆的江城姑娘,有从清晨6点就四处飘香的过早味道 ,还有凌晨深夜武汉汉子烹...
武汉——除了热干面,还有更多
Fen Xiang.江汉关大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汉口租界的核心建筑,是武汉当时最高建筑,其中钟楼顶端海拔米。沿江大道是汉口沿...
武汉城市标志是什么?很多人都知道黄鹤楼,但这座大楼鲜为人知
但在近现代以来,江城武汉的城市标志除了黄鹤楼,还有长江大桥和江汉关。这引起了当时英籍总税务司安格联的注意,为了突出江汉关大楼的...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今日上海昔日武汉
在素有千湖之城美誉的武汉,最有名的湖泊无疑就是东湖了。而在上海的徐汇区,则有一条东湖路。
1902年修筑的东湖路,原名杜美路(Route Doumer),以法国驻越南总督杜美命名。当时的杜美路,南起今淮海中路向西北延伸至富民路,然后转向西延伸至常熟路,全长近900米。1922年,北段与长乐路相接,成为长乐路的组成部分,南段仍名杜美路。1943年,杜美路改名东湖路。
东湖路
东湖路全长不到500米,绿树成荫,环境幽静,这条路上最有名的无疑就是位于如今东湖宾馆内的杜月笙公馆。1930年,在杜月笙帮衬下,其门生金廷荪包销航空奖券发了横财,后者“知恩图报”,建造了这幢花园豪宅赠予杜月笙。遗憾的是,当杜月笙决定要住进这栋住宅时,“八·一三”事变爆发,他不得不远走香港。_胜利后,该处曾被军统占用,后杜月笙将其出售,因此虽名为杜公馆,但杜月笙很可能从未在此住过。
疫情当前,沪汉情谊一线牵
上海路名中的这些武汉印记
见证几多风光璀璨
目睹几多沧桑变幻
▎本内容由本公众号整理自天袁地访、上海老底子&网络。
今日上海昔日武汉
武昌路
相较于名声在外的汉口路,位于虹口区的武昌路则要低调得多,但它的历史实际上并不比前者短多少。开埠前,武昌路曾为一条小浜,1850年前后填浜筑路并逐渐自东向西延伸。历史上四川路以西路段被称为西武昌路,以东则被称为东武昌路。1882年,上海早期的发电厂在武昌路乍浦路口建成,因此亦有人将其俗称为自来火街。
晚清民国时期,武昌路一带为旅沪广东人聚集区,各类粤菜馆、广帮土产杂货店、药材店云集于此,顾客、商户多用粤语交流。每逢春节,街头常有舞狮、粤剧表演,因此又有广东街的俗称。“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战事之后,粤籍居民多迁往苏州河以南,武昌路的广东特色逐渐消失。
不过,武昌路至今仍然存有不少广东美食让吃货们垂涎。比如四川北路东侧的武昌路东段,俗称东武昌路,这里的几个弄堂口周围都是供应附近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的商铺,还有不少饮食店,其中以广式粥店最多,供应绝对正宗的鱼片粥、皮蛋粥、猪肝粥、肚片粥……那热粥味道的美味只怕当今上海没有哪家能与此相比。
武昌路281弄的同仁里,是在中国电影史上必须提到的弄堂。
同仁里在默片(无声)电影时代闻名于上海滩,昔日有多少记者常年累月地徘徊在弄堂口,因为被誉为“中国的英格丽-褒曼”的阮玲玉,其大部生涯都在同仁里渡过。
今日上海昔日武汉
武汉作家方方的小说《春天来到昙华林》简介中的一句“昙华林,武昌旧城一个汇聚了历史所有沧桑的地方”就足以让人对这里心生向往。
初次听说昙华林,是在电影《让子弹飞》中被姜文打出的九角十八星旗,这铁血十八星旗(九角十八星旗)就在武汉一个名为昙华林的小巷中诞生!如今已成为武汉文艺地标的昙华林,是一条湮没在水泥丛林中的小巷。
得胜桥可能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昙华林的想象:它一点也不文艺,在小巷中蓦然回首,依稀可见的黄鹤楼湮没在巷子两边的市井人家间;它一点也不革命,小摊小贩们把蔬菜瓜果小吃杂货沿街摆开,实在想不出当初挥舞着“铁血十八星旗”的首义同志们是如何挣脱出这柴米油盐的生活。
行至得胜桥尽头的丁字路口时,狭窄的巷道突然变宽,小摊小贩们也突然销声匿迹了。一群刚才还且行且吃的学生模样的青年纷纷停下脚步,把碗中豆皮、签上臭豆腐往嘴里狂塞,边吃边嚷:“昙华林到了,文艺近了,保持队形,注意形象!”明清时,昙华林是湖北各县秀才下榻备考的场所;如今,昙华林是文艺青年扮小清新的地方。
“昙华林32号”的牌匾挂在一处不显眼的中西合璧式历史建筑前。建筑的院门仿江南民居式石库门,前进的主体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洋楼,入口的门廊采用了科林斯复合式双柱。这里,便是铁血十八星旗的诞生地了。这栋老房子原是辛亥革命领导人刘公购置的公馆,当年刘公将铁血十八星旗的图样从日本带到这里,领导湖北中等工业学堂的三位青年学生设计制作出了这后来标志着武昌起义胜利的旗帜——铁血十八星旗。
在昙华林,如此打着历史烙印的近代建筑还比比皆是。同是由杨格非所建的西式教会医院仁济医院,是一栋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既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廊柱,又有中国式样的下沉回廊,中西交融。而在街中的现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校园中亦保留有大量的近代建筑。这些历经沧桑的砖木石块静静的在这如今又注入了新鲜文艺气息的街巷中守护着,守护着武汉的近代文化历史。
今日上海昔日武汉
2020,翻过去的是日历,留下来的是记忆。这是多么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一年,从死神手里抢人的瞬间,那些争分夺秒的时刻,仿佛就在昨日。刻骨铭心的记忆汇入此刻烟火日常的生活,汇聚为让我们永生难忘的精神史。
我们回顾与梳理人民记忆的2020年。2020已经流淌在我们最澎湃的记忆里,最深沉的经历中,泛起永生持续的情感涟漪。从这座英雄的城市,到这个英雄的国度,人们从生活到情感经历了多么强大的淬炼。面对这场历史罕见的疫情,我们读懂了所有的美好都历经艰苦,读懂了每扛过一个难关就会多一份自信,2020让我们学会了承受与成长,正如我们的城市与国家,总是在跌宕起伏中一路向前。
今日上海昔日武汉
武昌路东侧不远处,有一条大约300多米的小路,它就是汉阳路。汉阳路系填浜筑路于19世纪50年代前后,旧称汉璧礼路(Hanbury Road),因英国商人、慈善家汉璧礼(Tomas Hambury)而得名。1943年,汪伪上海市政府废除全市带有西方色彩的路名,汉璧礼路遂更名为汉阳路。
汉阳路
汉阳路南侧曾有闻名沪上的三角地菜市场,是上海滩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菜场,始建于1890年,至民国初年已成为上海最大的菜场之一。
1950年代的三角地菜市场
1949年后,三角地菜市场依旧延续着辉煌,长期位列上海四大菜场之首(其他三家分别为:长寿支路菜场、巨鹿路菜场和陕西北路菜场),其营业时间从凌晨4点半至午夜,分早市、中市、夜市,其中早市最为热闹,五点钟天还没亮,马路上还静悄悄时,这里就已是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了。
不过现在,这里已经造起了摩天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