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春菜
“春菜”,一种野苋菜,又叫“春碧蒿”,
与鱼片一起“滚汤”,被称作“春汤”。
“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送春牛图
春分时常有人挨家送春牛图。
“春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
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样。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
“春分到,蛋儿俏。”
春分是玩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
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
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粘雀子嘴
春分农民按习俗放假,每家吃汤元,
还要把不包心的汤元煮熟后,插放在田边地坎,
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
通常都从春分开始最迟到清明扫完。
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
今日春分同心相守静待花开
一游春(探春、游行):县里活动之后,民间也不甘示弱,他们纷纷装扮起来,开始游行。队伍先是报春人打扮成公鸡的样子走在最前面,之后一群人抬着巨大春牛形象,之后的人打扮成牧童牵牛的、打扮成大头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应有尽有。另外还有的意义就是:这次游春之后就是可以开始踏青的信号,一直到端午之间都是游春的好时候(立春那日游春叫探春)。
二民间互相馈送:
春牛: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
春牛图: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春娃: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
互相赠贺礼拜贺,称为拜春
三糊春牛:在家里用米或纸糊成春牛,摆放在家中
四贴春字画:家家在门上张贴迎春的字画字和春字有关画有腊梅迎春之类
五搭燕子窝:给花树戴燕子胜帛条
六种迎春花:院子里栽种迎春花
七春胜贴门窗:妇女剪春燕花鸟簪(或有专门买的春燕簪花鸟簪)用红纸剪鸡贴屋门
今日春分同心相守静待花开
农历有闰月的年份 (每 19 年中有 7 年),因年长长于回归年,故年初年末都有立春日即“两头春”;无闰月的年份 (每 19 年中有 12 年),因年长短于回归年,“无春年”最多,剩下的立春日在年初和在年末的大约各占一半。这种规律以 19 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个别年份稍有出入。
在本世纪的 100 年中,两头春的年份有 37 次,无春的年份有 37 次,年初立春的年份有 12 次,年末立春的年份有 14 次。
注:本文修改自 2018 年《今日立春:乍暖还寒,岁首又谋耕》一文。
今日春分同心相守静待花开
一县里派报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一个人站在田间敲锣打鼓(找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着迎春的赞词,到每家去报春,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或迎春帖子(或众农家敲锣打鼓将小孩拜请回家叫迎春民间摆上果品春盘在案等待春的到来)。在这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这送春牛图,其意在催促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务农,莫误大好春光。
二迎句芒神并撒豆消灾:打牛仪式是由县府执行,在旧县志上有详细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东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民之男女携儿女看春,俟土牛过,各以豆麻撒之,谓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 (指传统中统管农事的地神,亦称春天之神) 圣,鞭土牛 (用泥土塑造的一个牛状物,亦称春牛) 毕,民争土块归置牲圈取畜养蓄息地。是日喜晴厌雨,歌曰: 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说的是,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前,称为“立牛”,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耕夫”立在牛后,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人牛并行,则春令适中。立春日当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 _打牛_ 仪式,吏民击鼓,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入牲圈,象征槽头兴旺。据说当天如天晴,万民高兴;若天明遇雨,则表示晦气不利,预示这一年年景将不佳。
三赶春牛:打牛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东郊称为立牛旁边放携带农具鞭牛的假人为耕夫然后农民向其拜击鼓打牛之后人们把土牛的土块带回家牲圈象征收成好促进牛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