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卸载今日头条和抖音
全屏设计,使得每次用户都只能看到当下的内容,只有下滑,才能看下一个短视频。你无法准确猜到下一个视频究竟会是什么,这是让你无法自拔的重要原因。
这个套路,谁最会玩?
_。
不可预知的期待和刺激,相当于于_的间歇性奖励。
相比之下,在抖音这类短视频产品出来之前,长视频产品几乎采用的是并列式的瀑布信息流。这样的设置让你通过浏览视频标题、视频头图,很快预判自己是否感兴趣。节约了用户的时间,让用户能自行选择想看的视频。
那抖音呢?
显然,它从始至终,就没想着为你节约时间。
说说_吧,不论摆在赌场还是街边小店,都“生吞活剥”了不少人,骨头都不剩。非常不可思议,这么简单的一个玩意,却让人难以自拔。学界也迟迟无法找到科学的解释。
20世纪中期,心理学家斯金纳(. Skinner)以老鼠为研究对象,研究奖励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意外地发现了_以及赌博使人着迷的核心机制。他在一个透明箱子里放置一只老鼠和一个取食杠杆,如果杠杆被触碰,就会有食物进入箱中。数次之后,老鼠学会了操纵杠杆,合理取食。
之后斯金纳做了个意外的改动,奖励策略变为:一分钟内只给一次食物,并且投食时间随机。出乎意料的是,箱内的老鼠更为开始高频地触碰杠杆,陷入一种着迷状态。
这也成了生物学中鼎鼎有名更进一步的“操控”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
实验发现,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奖励,最为刺激。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易察觉的兴奋笼罩着你,大量多巴胺充斥大脑。
不少文章提到了一个观点,“分泌多巴胺让人产生快乐”,这是对多巴胺研究成果的片面误读。多巴胺真正的效用在于,期待奖赏。当你对一件事充满期待和渴望的时候,你的大脑产生的大量多巴胺,使你拥有兴奋刺激的感觉。
刷抖音上瘾的人,往往会觉得,明明已经很累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想要看下一条,下一条,再看一条。多巴胺的副作用导致你疯狂地期待奖励,寻找奖励。过多的多巴胺让你保持在非理性的饥渴状态,没办法感觉到满足,没办法停下来,哪怕精疲力尽。
当人们通过各种超出正常水平的活动刺激多巴胺的活性时,负责奖赏、决策、控制冲动的前部纹状区活性降低,负责认知的脑前叶下腹中轴皮层活性降低,负责行动的个体边缘系统活性增强,更愿意尝试冒险行为。
长期下来,你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决策能力、自制能力都会持续下降,同时,你的冲动性在逐渐加强。
事实上,你失控了,甚至被控制了。
然后你会发现一个你可能不愿意接受的事实,人本能起来,和斯金纳的老鼠是没有任何区别。
局里局外,玩的全是人性。
如今这些人性弱点,正在成了少数精英牟利的手段。信息流开发者阿萨·拉斯金说:
“在你的手机屏幕背后,有上千名工程师正试图使软件最大限度地让你上瘾。”
那些让人停不下来的快乐,从未像今天这样被低成本地、大范围地复制传播。他们制造大量的迷局,没打算让你下赌桌。而当你被榨干掏空身上的每一分钱走出赌场时,你几乎不会说,这赌场的用户体验太好了。
因为从你一上赌桌的那一秒开始,就注定了不公平交易的开始。谨慎而又盲目是绝大多数人会犯的错,逃避不应该逃避的,却又冒不应该冒的险。十赌九输。
人生本来就是场不对等的游戏,而科技权力的过度集中,正在加速着这种不对等,并且更为隐蔽。
“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不是电脑会被入侵的时代,而是人类会被入侵的时代。”
未来,多数人可能都难以逃避着被入侵、被控制的风险。科技精英手握权力,他们的影响力超乎以往的任何一个世界,善得以彰显,同时恶也次方扩大。
技术可以中立,但拥有技术的人,不一定。科技的暗箱之中,选择是否会逐渐成为权力者为弱者编织的一个谎言?
有时候,我们甚至没办法意识到,这是一场不对等的交易。在科技权力者的面前,我们赤身裸体。而对于他们,我们一无所知。
究竟是我们在使用科技,还是科技在操控着我们?
这一界限越发模糊。
4月份的Facebook泄露事件,爆料人威利称,分析公司拿到了8700万Facebook用户的数据,操控这些用户能接收到哪些推送看到哪些信息,最终操控美国大选。最终,创始人扎克伯格不得不连续两天坐在美国国会大厦的证人席上,接受44位参议员的调查提问,并一一解释。
在4月11日长达5个小时的听证会上,扎克伯格说了一次“对不起”,数次“我有责任”,甚至说他感到后悔。现场仍有议员,对这位为了保护自己隐私,把自己房子周边的地产都买下的Facebook创始人,发出了尖锐的质疑。
“这可能是你第一次在国会作证,但这已经不是你第一次面对隐私相关的问题了,你有14年的道歉史。”
有议员冲他大声发问:“你不觉得自己的权力过于强大了吗?”
1931年,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先知一般地揭示了“权力者对于人的控制,可以通过爱与幸福的感受实现,而非通过暴力与恐惧。”
如今,预言已经进入百年倒计时,自由的荒野正在逼近。
今日头条自拍需要工具
· 名称中含有“今日”、“头条”等文字,易被用户误解为今日头条的官方帐号,不符合命名规范。如“今日小吃”、“今日故事”、“头条娱乐”、“头条军事”等;
· 名称涉嫌冒充他人;
· 名称含有色情低俗倾向;
· 名称含有明显的营销推广目的;
· 名称涉及_或有时政、敏感倾向(国家机构、新闻媒体除外);
· 使用第三方品牌名称,包括但不限于节目名称、知名影视作品/人物等;
· 以个人身份申请,帐号名称易被用户误解为时事新闻媒体、国家机构等机构。
今日头条自拍需要工具
如果你留意的话,会发现抖音首页隐藏了手机时间,手机顶部的所有信息都被隐去。在播放短视频时,你无法知道现在几点。抖音刻意模糊了你对时间的判断,不清楚自己究竟在这个产品上玩了多久,等你反应过来,几个小时、半天可能就过去了。
再翻翻手头上常用的几个APP,你会发现抖音这样的做法,是极其少见的。对于以用户时长为导向的APP来说,你的时间,就是他们想挣的钱。
知道还有什么地方不设时钟吗?
赌场。这个地方压根不想让你知道现在几点,目的就是让你一直赌下去。
更有甚者,连赌场外的餐厅商场,都设置了电子天幕,24小时头顶都是蓝天白云,让你不知道白天黑夜,感觉天色还早,赌场上还能再杀两盘。你留的时间越久,花出去的钱就越多。
今日头条自拍需要工具
抖音短视频的快速爆发,也催生了一批“抖音神曲”,甚至有人称之为“口水歌”。不少抖音用户肯定体验过被这些歌曲_的体验,大脑不受控制地循环这些旋律,随时随地在脑海里自动播放,并且伴随着抖音里的有趣画面。
这种现象,有自己的学名——不自觉的音乐幻想,小名“耳虫”。科学研究发现,能盘踞你大脑单曲循环的音乐,往往旋律简单,回环往复,节奏轻快。
再观察抖音配乐,多为歌曲的高潮部分,极具记忆点。同时抖音上的音乐配乐有一个突出的共性——简单和重复。
这些歌曲节选出来的旋律变化简单,拥有重复的旋律,重复的音高,重复的节拍。歌词也通俗易懂,同时设置了多次词语重复。高频的重复性,使得用户对歌曲的记忆得到了强化。
同时,实验表明,耳虫现象中的音乐时长,大约在10-15秒,恰好是一个配上音乐的抖音视频的长度。
一般情况下,人在情绪焦虑或者低注意力的时候,大概率会出现“耳虫”现象。那么抖音的15秒配乐,就像一个隐形的开关。当你精力涣散、思考缓慢之际,悄悄打开,霸占你的大脑。而这个节点,你可能就会顺手拿起手机,下意识地刷两下抖音。
你以为是你主动做出了打开抖音的选择,但事实上,很有可能是短视频APP操控了你,正如巴甫洛夫操控了他的狗。
今日头条自拍需要工具
下面一一详解:
1、拍照:这个模式是上面第一章中介绍内容,在此不重述。
2、黑白相机:黑白相机下分两种情况拍摄:
A、常规拍摄,打开黑白相机后直接进行的拍摄。见下左侧图。
B、黑白模式下的专业拍摄模式。见下右侧图。
上左侧图右上角黄框中是前后摄像头转换图标,但这里转换为前置摄像头后就变成彩色拍摄,即回到常规自拍模式。上右侧图红框内是黑白相机专业模式的参数设定,从左至右依次为:
测光模式有三个,上图红框中从左至右依次为:
矩阵测光:对拍摄画面广泛区域进行测光。主要用于拍摄风光类作品,在整体画面光线反差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使用。
中央重点测光:对拍摄画面整体进行测光,但最大比重分配给中央区域。主要用于拍摄明显主体类作品,对主体进行测光,其它区域不作考虑,比如在拍摄人像时,对人脸进行测光保证脸部曝光正常。这种测光模式在主体与周围光线相差较大时,优势很明显。
点测光:对画面测光点周围约进行测光。主要逆光拍摄、追随拍摄、拍摄运动物体等情况。
b、ISO感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