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白酒选择了高粱
河工是治理全国河流,主要是黄河下游与京杭大运河的工程。
若以《农桑辑要》为高粱正名的时间标尺,那么自十三世纪以来,高粱在中国的道路,是与我们的一位母亲河的离家出走期正相吻合。是的,我说的是黄河。她常年泼辣泛滥、肆意改道,在1128年至1855年,夺取了淮河的入海通道。改道了她也不消停,任性出圈、淹没良田是她的爱好。
为防止黄河与运河泛滥,明清政府每年需要花大力气修筑堤坝。有多大?据统计,河工费、塘工费的年花费占清政府财政的十分之一强,仅次于军费支出(占)和官吏的俸禄支出(占)。建设河工用什么材料?主要有石材、芦苇、柳树和高粱的茎。高粱的茎,俗称秸秆,从宋代就被人们捆扎成束,用来防固大堤和阻挡河浪的冲击。因其耐腐性强、材料易得,自雍正之后,逐步替代生长缓慢而价格昂贵的柳木,成为北方河工的主要材料之一。
河工最壮观的工程构建,要属卷埽(sào)了。在清中期之后的北方,这动辄长二三十米(八至十丈),需要几百上千壮劳力协同制作的大块头,其中填充的“筋”,就是高粱茎秆。
所用高粱有多巨量?举个例子。1778年12月,著名的国之干将阿桂吐槽当年河工所需秸料甚多,市场上都断货了。他请求:河南未遭灾各州县领任务支援7700万斤;直隶大名府、江南徐州府各领任务1600万斤;山东兖曹二府及济宁州办2500万斤。我们来不科学地估算一下。得到不科学的结论:这次求助涉及高粱耕地面积71万多亩,涉及种植人口万人。结合时代背景来估算,这个量级的动作,是足以带动一系列社会现象的。
我聊河工,不是为了说高粱作为草包支援建设黄河,因此有多大面积种植的增加,(这当然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由于河工是一种包含人力和原料买卖的经济现象,高粱可能是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商品化最突出的农作物。按照周锡瑞的说法,当年华北大区是一个城市稀少、人口稠密、贫穷落后和完全自给自足的乡村内地。施坚雅认为,这里农村的商品化水平很低。而高粱,籽粒可以用来食用和酿酒,秸秆也可以换钱,甚至从明代中期之后,在河南开封等地就形成了交易河工秸秆的物料集中供应地。
明清河工绵延近三百年,多的时候每五年开展15次。持续的重复动作,规训了原本几无商品意识的黄淮海农民——种点儿高粱呗。在没水的地方、在容易被淹的地方、在盐碱化了的地方。反正高粱命贱好活,不用伺候。反正到时候政府会来买买买。他们不考虑如果一旦,河工大业即成、一劳永逸了,他们的高粱怎么办。他们是幸运的,他们不用考虑。因为白酒来了。
河北糯高粱价格今日价
高粱为什么难吃,高粱酒又为什么好喝?
关键全在单宁。
它如影随形地存在于高粱果实的种皮里,有时候向外渗透至果皮,有时候向内渗入胚乳。
单宁,英文名tannin,学名鞣酸,不是单一的化合物,是一种存在于一定的植物组织中的有机分子,是很多种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
目前看来,单宁主要有三类,三类单宁分别由三种基本成分组成。
作为一种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ve factor),单宁在植物中并不神秘罕见。其中的缩合单宁占我们常见的几乎所有树叶的干重的 50%。在被吃的时候,缩合单宁通过干扰蛋白质吸收来抑制食草动物的消化,属于植物对食草动物的防御策略。
听起来苦涩又刺激。
蚜虫和羊什么感受我们不知道,有人描述了人喝到饱含单宁的新鲜葡萄酒的感觉:“口腔会感觉干涩,口腔黏膜会有皱褶感,与喝浓烈冷茶感觉非常类似”。
一个是苦,一个是涩(收敛感)。
再一次佐证了高粱作为主食会有多难吃。
80后记忆里的高粱饴甜美可口,但跟高粱没什么关系。上世纪中叶高粱饴发明的时候采用了高粱面,但后来大多数高粱饴中主要成分为白砂糖,高粱淀粉含量很少或没有。图自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存在于叶子上(以防备蚜虫和食草动物),还可以理解。
存在于葡萄果实的皮上,以丰富葡萄酒口感,也挺好。存在于粮食果实里,以阻碍淀粉被消化,就,人间不友好了。很长时间里,人们不知道高粱苦涩难吃的罪魁祸首是单宁,但是人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来改善高粱的口感。十九世纪末的《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前身)就曾记述,当时的东北百姓“食物几乎完全是大豆或豆腐渣混合高粱、玉米一起食用的”。据《高粱学》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调查统计了四十余种高粱食用方法。
河北糯高粱价格今日价
众所周知,川贵的酱香型白酒强调其原料为糯高粱而非粳高粱。这是事实,但很多酒企甚至专家在宣传糯高粱特质时都说其切面呈“玻璃质(glassy)”,这就想当然了。两种高粱的区别主要在于所含淀粉品种不同。粳性高粱直链淀粉含量高, 而糯性高粱支链淀粉含量高或全是支链淀粉。体现在视觉上就是糯高粱白花花、粳高粱亮晶晶。
... The End ...
审稿专家: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杨勤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赵志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桂英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谢旗
本文创作团队
策划:张婷
撰稿:贝延长
制图:kiki、李雅琼、袁梦、Phil、王怡、王一鸣
制图指导:@我就是个画地图的
设计: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