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千亿县”
在全力推进企业复工上,县人社局党委切实扛起领头责任和主体作用,着力在企业员工“如何回、如何招、如何稳”上下功夫,通过开通“点对点、一站式”就业大巴车,组织“象山城市合伙人”网络周活动,打造“招聘超市”线上招、线下现场招、人力资源机构招等“十招”,形成了县内县外、招人接人、线上线下、企业乡镇部门联动“一盘棋”、齐声“大合唱”的良好局面。
该局选派了12名党员干部作为服务专员参与10个赴外企业用工招聘服务组,积极开展各项招聘服务,千方百计接回老员工,招来新员工。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章霞丹带领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科长奚忠甦等组员,横跨2000余公里,历时9个小时,深入重庆彭水等地,一地接着一地宣讲,一家连着一家对接,与当地人社部门、人力资源机构达成劳务合作协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副局级干部李茂宏带领安徽阜阳组盛文杰等组员,冒着新冠疫情中度风险区的风险,积极挖掘身边资源,招引当地务工人员来象就业,获得安徽卫视经济频道全程跟踪报道。四川组组员、局人才开发科科长盛金军,奶奶病危于出发后第二天去世,因工作无法赶回留下深深遗憾。贵州组组员、县就管处副主任励双克服当地方言晦涩难懂的困难,耐心十足地解释沟通,及时消除返象员工们源源不断的疑问,保证了直通车顺利出发。目前直通包车到象302辆,接回员工7455人,涉及企业500余家。
浙江象山小厅今日疫情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县域、潜力在县域、优势在县域。
细看今年的浙江县域排名,虽然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但数量、体量、排序等方面发生了不少变化。
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各地发展的主旋律就是“拼经济”,这在十强之争中尤为明显。前十名中,分别是余杭区、鄞州区、北仑区、上城区、慈溪市、滨江区、萧山区、拱墅区、西湖区和义乌市,其中头把交椅再次易主——
2017年,余杭力压萧山,成为年度GDP冠军;2021年,杭州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原余杭区一分为二后,余杭区以极小优势守住了第一;2022年,鄞州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反超余杭成为“浙江第一区”,两地差距仅为83亿元;2023年,余杭在高基数上实现高增长,再次反超鄞州,领先136亿元。
不得不说,这种你追我赶的“较劲”,是县域间的良性竞争,在全省形成了自觉对标找差距、奋力争先赶超的氛围。
另一组较量,发生在第十位。
近些年,“千亿县”十强基本上来自杭甬两座城市,而第十位是绍兴柯桥。可以说,浙江区域经济版图中杭甬“双城记”,中间绍兴融杭联甬,从西北到东南,一条“金扁担”俨然成势。
2023年,柯桥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增速高出全省2个百分点。当地干部这样评价:困难和挑战比预想要大,成果和变化比预期要好。
尽管如此努力,柯桥依然被义乌赶超了。2023年,义乌GDP同样首次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达到亿元。此外,义乌进出口额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居全省县(市、区)第一,同比增长。
义乌的进位,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不靠江、不临海、不沿边,一个小小内陆县同样也能集海陆空大通道于一体,在全球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同时,义乌也让非杭甬绍地区的城市看到了赶超的可能。
从第一梯队来看,今年GDP超过2000亿元的县(市、区)有11个,比去年多了3个,除上述的义乌和柯桥外,还有西湖区。如此数量的提升实属少见。站在全国角度,浙江头部“千亿县”的体量,虽然距“天花板”江苏昆山市(GDP超5000亿元)还有不小距离,但与前列省份的整体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浙江象山小厅今日疫情
“哪里有需要,组织让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刚从戴港高速出入口交接完任务的县人社局党员干部林辉挺接到电话,通知其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县里临时抽调他到宁波火车站接驳湖北来象山务工人员,林辉挺二话不说接下新任务。接驳任务一结束,在云南有过服兵役经历的他又马不停蹄参与赴云南省企业用工招聘服务工作中去。赴外企业用工招聘服务组在前方冲锋陷阵,后方也有我们人社党员不辞辛劳,日夜坚守,接待直通车带回的返象务工人员。
“大家路上辛苦了,欢迎你们回来。”深夜的象山县客运中心春寒料峭,一辆车上挂着“龙里-象山务工直通车”横幅的大巴经过长途跋涉,缓缓驶来,在此等候多时的服务接待组成员,立刻忙碌起来。测量体温、核对身份信息、检查健康码、分发食物……一步步有条不紊。县人社局派出8名党员干部分成3班提供24小时地接服务,统筹解决好企业返象员工接送和过渡性住宿难题。
由于出发地和出发时间的不同,大巴到达的时间也都不同,一天24小时,他们随时待命,只为给返象员工送上最及时的温暖、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局党委委员、县社保中心主任俞明宽已经好几个晚上守在客运中心了,凌晨2、3点回家睡觉成为常态。对于他们来说,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顺利接到返象员工,感受着他们的喜悦,听到他们的感谢,似乎连轴转的劳累疲倦也被冲淡了不少。截至目前,约有万名县外员工陆续返岗,员工返岗率超八成。